欧木华:公务员面试更须打击潜规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2日召开全国行*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了解到,针对近年来公务员招录中存在的问题,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将加紧出台公务员考录面试规则,促进面试规范化,提高面试公信力。(1月13日《新京报》)人社部之所以强调面试规范,是因为面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面试的这种特点,也往往容易被不法者所利用。因此,出台面试规则,约束主考官的自由裁量权,有助于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面试公信力。但笔者以为,出台规则固然重要,打击潜规则更为关键。应该看到,当前公务员面试并非毫无规则可循,各省市对面试都有一套程序,有些也已经相当 科学、规范 ,比如对 举止仪表 、 言语表达 、 综合分析 等都有一套详细的评分规则;在预防舞弊方面,有些省规定 考生不得向考官介绍自己的姓名、工作单位等相关信息 。然而,在一些面试舞弊案当中,这些规则显然没有被严格执行。因此,人社部出台的面试规则,也面临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的问题。要让规则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加大对潜规则的打击力度。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出台的规则并不少,但规则被潜规则架空、规则被 搞关系、走后门 吞噬,才是规则所面临最大的威胁。从近期曝光的公务员招录舞弊案件来看,很难说全是规则缺失惹的祸,比如利用虚假的体检结果来淘汰竞争对手,显然并非源于规则缺失。在公务员招录中弄虚作假不仅会取消考试资格,而且造假者五年不得报考,这在很多地方都有的硬性规定。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医德规范、相关制度对医务人员弄虚作假都有严格的禁止性规定。可见,很多时候,确实存在规则不完善的方面,但最要命的还是规则不被遵守和执行。一些规则没有威慑力,原因就在于惩戒不到位或仅有 罚酒三杯 式的惩戒。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官员弄虚作假被曝光之后,基本上是不可能继续当公职人员了,我们能不能学学国外这种 零容忍 的做法?可以说,弄虚作假的考生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官员的关系在主导舞弊行为。2008年,某站在上传南方某省公务员考试面试名单时出错,将一份带有 备注 的名单公之于众,虽然五分钟之后删除,但还是有人下载了这份带有备注的面试名单,备注后详细列明了哪些考生是谁的亲友,有谁打过招呼。如今已是2012年,备注里的这些打过招呼的官员,又有多少仍然身居要职呢?公务员招录应该是公平公正的考试,公务员队伍需要引进健康的新鲜血液,而不是招来一批 带病录取 人员。要建设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必须要严厉打击 近亲繁殖 、 劣币驱逐良币 等不良现象,对种种潜规则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