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oli级炮艇,共建造了13艘,舷号43是最后一艘。该级艇由Laivateollisuus公司图尔库船厂建造,年建造完毕,年进行过一次升级,84年退役。该艇长22米,宽6米,吃水1.5米,排水量不详,使用3具T-55坦克的水冷式12缸柴油发动机,最大航速45节,巡航速度25节,武器为舰艏的20mm麦德森机关炮和舰艉的博福斯40mm炮。由于战后芬兰被禁止拥有鱼雷艇,Nuoli级其实为突破条约埋下伏笔,她可以很快改装为鱼雷艇。
▲型号不详的炮艇,可能为战后第一代产品,主武器像是两座博福斯炮。
▲怀疑是Viena级炮艇的线图。
▲1号炮艇,也叫katanpaa号,无详细资料。
▲c级鱼雷艇c4号(前),有可能和s级一样,为19世纪末俄国产品,指挥塔和艉楼都有古韵十足的主罗经。后面那艘是芬兰海*第一艘炮艇克拉斯·霍恩号,同时在20世纪30年代也曾是芬兰最早潜艇编队的成员。另外这种直线甚至略微外倾的船艏有什么作用?撞角残余?
▲这张聚焦的是c4号后方的克拉斯·霍恩号炮艇。
该艇是年普鲁士为黑山国王尼古拉一世建造的,其破产后被俄国购买,并成为沙皇快艇编队的旗舰,年俄国革命后被芬兰海*接管,并被重新命名为克拉斯·霍恩(KlasHorn)。得到该舰之初,芬兰海*是想将其改装为布雷舰,但在20年代的改造后她被作为一艘炮艇,30年代,日渐老旧的克拉斯·霍恩号结束了服役,转而用作海上测量母船。但根据另外的资料,她实际上可能是作为潜艇母船加入了芬兰最早的潜艇编队。
该艇长57.2米,宽7米,吃水3.1米,排水量吨,航速19节,蒸汽动力。
武器方面,芬兰人接手后最初为其配备了为两门mm法国加奈特炮,对这艘船来说可谓小船扛大炮,以至于航行时必须将火炮用绳缆固定以免影响船身稳定,即便如此,其适航性仍然不佳,因此后期可能换成了75mm炮,另装50枚水雷。该舰没有参加过战斗,57年后作为浮动酒店和餐厅存在,直到最后被废弃。
▲年的舰船识别图册,含s级和c级鱼雷艇。
▲Vainamoinen级岸防舰
芬兰海*史上最大的战舰,芬兰人的雷神之锤。关于该级舰的资料,实为冷门中的热门,网络资料和《战争史研究》都有专文说明,我在此就不再赘述,仅作基本介绍。
该级是芬兰人根据“岸防战列舰”理论衍生的一个舰种,瑞典建造了“瑞典”级岸防战列舰后,芬兰决定效仿瑞典建造本国的岸防舰。经过比选,芬兰选中了I.V.S公司(实为德国克虏伯公司在荷兰的秘密子公司)方案,交由图尔库Crichton-Vulcan实施。
该级共建两艘,分别为Vainamoinen号和Ilmarinen号,均是以芬兰神话人物命名,足见芬兰海*对其寄予的厚望,两舰参加过从冬季战争直到二战,这里就不多讲了。
排水量吨,长93米,宽16.9米,吃水5米,4具克虏伯引擎双轴推,总功率kW,航速14.5节,续航力海里。
Vainamoinen级武备为:两座双联博福斯mm(10吋)炮作主炮,4座双联博福斯炮作副炮,4门40mm维克斯高炮,2门麦德森20mm炮;41年改装时将40倍口径的维克斯高炮换成了56倍口径的博福斯炮,麦德森炮增加到4门。(Ilmarinen号同年触雷,活过大战的Vainamoinen号在44年将麦德森炮进一步增加到8门,已经是一副负隅死守的态势了。)
装甲方面,按网上数据,舷侧装甲带50-55mm,甲板20mm,炮塔mm,司令塔mm。
▲由于其装甲不算厚重,加之吃水浅重心偏高导致远洋适航性差(我倒觉得这就是适应芬兰群岛狭窄复杂航道的结果,用作岸防舰其适航性也够),基本不进行远洋作战,而是扼守芬兰湾。同时从侧视图可以看到她的另一个特点——破冰艏,此处钢板厚度为20mm,甚至超过一般破冰船,加上其排水量,Vainamoinen级应该拥有非常不错的破冰性能。由此看来,设计战舰时考虑破冰能力也是芬兰海*的传统吧。
本文作者:h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