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
投入到战疫一线
他们担当起健康卫士的重任
拼尽全力与病*搏斗
让众多患者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
而对九死一生的患者来说
他们与医务工作者
携手战胜病魔的经历
是此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医患之间的脉脉温情
点亮了抗疫路上的一盏盏心灯
温暖了那个寒冬
年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当天,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湖北之声推出特别节目——《我想说声谢谢你》。三位医护人员、一位康复患者,回顾惊心动魄的战疫瞬间,表达医患互致谢意的深情厚意。
从左到右:康复患者尹莉、护士冯毕龙、医生周宁、湖北之声主持人万敏、医生尚游
尚游:感谢患者的信任和付出,才让我们在医学道路上砥砺前行
今年1月,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尚游带着他医院,负责危重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他深深地记得,其中有一位38岁的中青年患者名叫彭博,住院时间长达78天,并且经历了三次生死考验。
尚游:他被送来的时候,已经是呼吸衰竭的状态,我们直接插管上呼吸机,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只好上ECMO。但这仅仅只是让他能够呼吸,包括肺部、肾脏在内的重要器官损伤相当严重,出现了急性肾衰竭和严重细菌感染。我们又用仪器来替代他的肾脏工作,幸运的是在我们不得不因为感染严重而撤掉ECMO之时,他的肺部功能有所好转。我们才得以用其他药物治疗保住他的生命。
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的背后,是病人全身心的信任和付出,给了我们能在临床中实践的机会。无论是和什么样的疾病作斗争,都是医护工作者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临床经验,寻找最好疗法。部分去世患者的家属忍住心中悲痛,将遗体捐献出来,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准确的了解新冠病*如何侵袭人类肌体,让医护工作者能救助更多患者,这也是人间大爱。
尚游医生在病房
在医师节这一天,尚医生也收到了来自彭博的感谢:
彭博:我知道把我抢救回来特别不容易,也知道尚医生和他的团队为我作出的努力,这真的是救命之恩,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的转机。今后的路哪怕再艰难,我也有信心走下去了。
周宁:患者顽强的意志力和求生欲,也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战疫一线与病*搏斗的医护工作者,恰恰也是最容易遭受病*侵袭的易感人群。医院心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周宁就是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与患者密切接触,出现了发烧、腹泻、乏力等症状。在当时无法进行核酸检测的情况下,他只能自行居家隔离,好在坚持治疗五天后,他的症状明显好转。由“医生”变成“病人”,他对“感同身受”有了切身体会:
周宁:这一次我是感受最深刻的。以后当大夫的时候,不要觉得自己总能够了解病人,一点点小小的不适,可能给病人带来极大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所以我们把工作做到极致,真正让病人把他的病痛,包括心理上的和身体上的不适感降到最低,而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麻木。
在隔离18天后,周宁又毅然冲向战疫一线,继续抢救危重病人。他说其中有一位人称“老程”的病人,给了他“战疫必胜”的信心。
周宁:我们是武汉的大夫,不是去帮助,我们是救自己。这就是守土有责,退无可退!
老程,曾经是我的患者,现在是我的朋友。我最敬佩的是他顽强的意志力和求生欲,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接连上了呼吸机和ECMO,也一声不吭,咬牙挺着。脱离生命危险后,他颤颤巍巍努力写下“谢谢”两个字,让我无比感动。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感谢他,因为他的救治成功给我们团队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好比给我们全病区打了一针“强心剂”。
他逐渐康复以后,说要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要把下半辈子当成两个半辈子来用,把丢失时间都给抢回来。他有这样的积极心态,不仅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他高兴,也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有干劲。
周宁在病床前问诊
在这个特殊的医师节中,周医生不仅收到了老程的感谢,还有一份特殊的祝福。
老程:感谢周医生和他的团队把我从死神手中抢回来,也感谢所有在武汉战疫一线拼搏过的医护工作者,为武汉拼过命。
采访那天刚好是周医生的生日,老程在电话里对周医生说:“希望所有的快乐,所有的幸福,所有的好运都能围绕在你的身边。祝你生日快乐,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00:44冯毕龙:医院有一个“隔空”拥抱,毕生难以忘怀
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医院医务管理部护理组组长。在抗击新型冠状病*肺炎战役中,她先后医院及医院的救治工作中。那段日子里,最让她揪心的不只是紧张忙碌的工作,还有患者脆弱、无助、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因为没有家属陪伴、受病痛折磨、身边人去世、对封闭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很多患者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冯护士组织了“心理支持小组”,及时为患者疏导情绪。
冯毕龙:记得有位姓叶的老爷爷,刚来医院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穿着成人纸尿裤。不仅不爱吃饭,也不爱和我们讲话。通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他才和我们讲了心里话,原来他是不想麻烦护士小姑娘,故意少吃一点免得要多次更换纸尿裤。后来,叶爷爷也逐渐放下了心理负担,每次吃饭还要多吃一点,说是早一点康复早一天回家。有时候还和我们开玩笑,说“你们把我照顾得这么好,比我自己的儿女还尽心呐!”
在冯护士的患者交流群中,还有许多和叶老先生一样,积极配合治疗,不断给医护工作者点赞的患者。冯护士说,这几个月收到的患者回馈,比她之前20多年工作加起来还要多。无论是一句感谢的话、一句真挚的祝福、还是一朵“花”、一个“拥抱”的表情,都给了她们莫大的鼓舞,成为激励她们前行的动力。她说,她记得很清楚,医院的文化长廊上有一位医护工作者写下的话——“比病*蔓延更快的是爱”。
冯毕龙:记得有一位30岁的年轻患者,在出院的时候说,想给我们一个拥抱。但是他突然想起来还不能密切接触,说那我们就来一个隔空拥抱。我知道到他的小孩才10个月,在他治疗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甚至回家隔离期间,他都不能跟孩子有一点点接触,更别提抱抱孩子。当他隔空给我拥抱的时候,对我说:“冯护士,你的面屏里都是汽水。”其实,那是我的眼泪!
虽然这个隔空拥抱,我们连手都不曾搭在一块。但这种爱的回馈是我毕生难忘的经历,我给这个拥抱起了个名字,叫“雷神抱”。
患者康复出院时给医护人员的隔空“雷神抱”
尹莉:医护待我们如同亲人一般,出院时,我都舍不得离开
尹莉是第二批进医院的患者。刚确诊时,她害怕得不知所措。当深夜12点,她和两名病友医院时,一进门就呆住了。病床摆放整整齐齐;被褥、电热毯、垃圾桶等生活物资一应俱全;医护人员正忙碌而有序地做着各项工作。尹大姐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平复下来,不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还当起了病区的志愿者,时常帮助疏导其他患者的情绪,帮忙打扫病区卫生。
尹大姐:我隔壁床的婆婆刚来的时候情绪非常不好,我就对她说:“这里的医生护士会对我们负责任的,到这里来就安心养病,啥事都不要想。”
为什么尹大姐会说出这句话?她坦言,自己很少生病,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还真的难以切身感受到医护工作者的“仁心”。
尹大姐:住进方舱的时候正值寒冬,有一次在开水房打水碰到了我们的柯护士长。医院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我就说这里洗澡不太方便,太冷了。没过多长时间,男女浴室就建起来了。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以后,她和我们患者也一直保持联系,我们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麻烦,或者身体不舒服,她都在群里及时回应。
以前从不知道中国的“医患比例”这么失衡,他们的负荷这么重!我就觉得这些医护工作者是真心在为我们在考虑,从这些小细节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真情。
康复患者尹莉出院时,得到了一张珍贵的“纪念证书”
为了把这份真情延续下去,他们说……
在这次抗击新冠病*的战斗中,医患关系回归到最初的样子——是共同抗击病*的“战友”,是同舟共济、互相鼓励的朋友。所以才有那么多既欢乐又泪奔的画面:医生在推老爷爷做检查的路上陪他“看落日余晖”;“戏精”调皮患者编演小品节目,医院气氛;暖心医护人员“跑腿”当代购、为患者开生日派对;细心患者主动为医护人员清理垃圾、分发药品……
周宁:
咱们常说医患关系要换位思考,可随着职业生涯越来越长,一些习以为常的毛病我们已经不以为意了。这一次自己当了患者才有切身的“感同身受”。以后当大夫的时候,要把工作做得细致和极致,永怀恻隐之心和共情之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患互动。
尚游:
有句话说“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因为医学不是完美的,人也不是完美的,哪怕是医护工作者,可能在某一天也会成为患者。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互相理解配合,才能努力接近完美,让医学更加进步,让更多病人得到最好的救治。
冯毕龙:
在日常状态中,我们和患者之间也需要一直保持这种良好的好互动。我们专心致志救治和安抚病人,常怀感激之心,患者也更能理解自身状况,更能理解所有医护工作者的付出和辛劳。一起战胜疾病,守护健康。
尹莉:
守护也可以是双向的,毕竟医护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会有难受、脆弱的时候。铭记当下的一切,理解他们的工作,尊重医务工作者、尊重科学,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