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这个领域中,DC是比漫威更先获得成就的。
DC早在80年代就有了《超人》《蝙蝠侠》系列电影,超人与蝙蝠侠成功实现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跨越,成为了率先拥有真人形象的热门IP。
但若着眼于讨论的“电影宇宙”这个范围内,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尽管在当年的票房和口碑上相较同年上映的《钢铁侠》略胜一筹,也依然改变不了《钢铁侠》以先锋的身姿为观众徐徐展开一个全新电影宇宙的事实。
《钢铁侠》只是漫威考虑未来长远发展战略的一个铺垫,它只是漫威电影宇宙真正在超级英雄电影领域大放光彩的开始。
DC扩展宇宙的第一部电影是年上映的《超人:钢铁之躯》,而漫威同年上映的《钢铁侠3》和《雷神2:黑暗世界》已经分别是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七部和第八部电影了。
漫威电影的第一部组合英雄电影(或称英雄联盟电影)是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DC扩展宇宙的第一部组合英雄电影则是年上映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
在电影宇宙领域,DC起步与漫威相比较晚,两家公司在超级英雄电影领域未来的趋势和走向到底如何,从电影叙事策略上存在的异同或许可见一些分晓。
英雄形象之比较
一部影片与历史情境、社会趋势或心理状态的关系,不但从主题的角度,也从特定形式和视觉图形的角度图形的角度。
我们能够识别超级英雄电影的视觉编码之一,就是英雄的造型:特殊的制服、武器与防具、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面具、等等,在这一点上DC与漫威分庭抗礼,超级英雄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识别标志。
最原始的标志就是紧身衣,它能很好地勾勒出人的肌肉线条,在超级英雄电影中,它最常用作英雄的制服以显示英雄那非常人的健硕体格。
《复仇者联盟3》中雷神索尔身着紧身甲衣在太空中飘荡被银河护卫队救起,星爵称索尔是“哥们儿”,德雷克斯认真的反驳到:“他可不是哥们儿。你这样的叫哥们儿,他是个爷们儿。长相俊美、肌肉发达。”就连卡魔拉也认为索尔的肌肉就像钢铸铁打的一样。
唯一稍有不同的是漫威英雄的制服风格较为多变,材质、功能都较为全面和详细,更有浩克这样一条大码裤子做战斗服的英雄,黑寡妇、惊奇队长的造型也是随着时代潮流在改变,是比较贴合现代发展规律的。
而DC似乎更偏爱连体紧身衣与斗篷的传统搭配:他们最著名的超级英雄,超人与蝙蝠侠,一个身着蓝色的连体紧身制服配以红色的斗篷和靴子,而另一个则穿着黑色连体紧身衣和黑色斗篷面具。
年的《雷霆沙赞!》中沙赞也是白色斗篷和红金配色的紧身衣。制服不仅是视觉编码,它更代表了英雄双重身份的转换:英雄往往还有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隐藏在普通人之中。
绝大部分英雄都是如此,不过也有少数例外:托尼·斯塔克因为自己在新闻发布会上将钢铁侠的身份昭告天下,全世界都知道他就是钢铁侠。为了增加叙事合理性,面具成为了紧身制服的衍生物,它与制服一样作为视觉编码也同样具有表意功能。
《蜘蛛侠》是漫威电影里的匿名英雄,他的真实身份只有相关人士才知道,平时以蜘蛛侠身份进行活动时他都会穿上蜘蛛侠战衣带上头套,在电影中也有好几处情节体现“带上头套”这个动作对于蜘蛛侠保护真实身份的重要性。
而DC电影中的匿名英雄则更多,当超人带上黑框眼镜后他别人就认不出他的身份,氪星人卡尔·艾尔轻易就化身为普通报社编辑克拉克·肯特;蝙蝠侠的蝙蝠面具也是保护了布鲁斯·韦恩的身份让他能在哥谭市打击犯罪20年。
在视觉符号方面的体现,漫威与DC前者比较现代后者较为传统,但总的来说差别并不是很大。
漫威与DC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就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创造思维,这或许需要溯源到漫画时代。“漫威之父”斯坦·李一直认为DC公司的漫画超级英雄们都太过完美:“(超人)不接地气,我从未对他感兴趣,因为我从来不为他感到担心。如果你不担心你的英雄所处的困境,就不会产生认同感”。
因此DC和漫威公司的英雄们通常有着显著的区别。
DC公司的超级英雄大都仿佛天生就注定将会被命运所召唤:他们往往有着崎岖的身世,或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并且会因此自发地去寻求自我救赎或是拯救世界。超人从小就有着异于常人的感官和超能力,他深知自己并非凡人,一边用自己非凡的能力帮助他人一边寻找着身世的秘密。
而当他知道自己是氪星人并且肩负氪星与地球沟通桥梁的责任后,他内心没有一丝犹豫,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世界的拯救者;神奇女侠戴安娜是亚马逊王国的公主,她的国家与人民千年以来避影匿形为着消灭战神阿瑞斯而时刻准备。
但戴安娜不知道的是自己真实的身份其实是主神宙斯与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女儿,是真正的主神之一。当她接触到人类世界之后,天性使然让她出走亚马逊来到人类的世界成为拯救他们的英雄/神。
不仅是超人和神奇女侠,DC的其他英雄也都如此: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悲情色彩,并且往往能够靠自我的觉醒发展成长与救赎的旅程,犹如上帝一般,过于完美。
这样的缺点就是角色的能动性过于强烈以至于丢失了人物的厚度,使之缺乏普通人的立体感与真实感。而漫威公司的超级英雄则如斯坦·李所说,无论是神还是人类或其他种族,在漫威电影宇宙中都是“不完美”的存在。
托尼·斯塔克成为钢铁侠之前是一个贩卖军火的战争推手;史蒂夫·罗杰斯虽然一直抱有善良与正义,但他被注射血清之前是个风都能吹得倒的弱小子;
彼得·帕克有着年轻男孩身上的冲动、盲目、不理智;雷神索尔正是因为自己的鲁莽和狂妄自大而被奥丁贬下凡间;斯科特·朗甚至是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高智商盗窃惯犯。
他们身上的不完美正是让观众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人们往往能够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这一点上,漫威的策略与英雄之旅更为贴合,“英雄应该具备人类共同的品格、情感和动机,……但英雄也必须是个独一无二的人,而非没有缺点、无法预料的模板式生物或者自命不凡之人”。
漫威通过塑造不完美英雄形象将观众带入故事,再通过设置事件变化来使英雄对自我产生疑问,增强与观众的共鸣。
英雄的每一次蜕变都是来源于现实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利用局限的时间让英雄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定的片面性、阶段性,从而使得这种“不完美成长”更加的真实可靠,英雄的形象更具有厚度也更能深入人心。
除了英雄形象,反面英雄形象或者反面人物形象地塑造上两者也有差异。正面人物形象一直作为超级英雄电影表现的重点,在电影中往往占据较大的篇幅和时长。他们的意义和功能是积极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给观众一种审美愉悦的享受。
反面人物是电影中相对于正面人物而言,作为非正义一方激化情节矛盾冲突并阻碍正义一方完成既定行为的人物。
在DC电影中我们很少看到关于反面人物的挖掘,他们更多的功能仅仅是作为阴影存在,英雄只需要战胜他们然后帮助英雄完善自我。而在漫威电影中反面人物也具有相当的魅力,比如灭霸甚至被塑造成了反英雄或是悲剧英雄的形象获得观众认可。
DC与漫威不仅在单个英雄形象塑造上具有差别,在两个电影宇宙中的整体英雄设定也有一定差别。DC扩展宇宙可以说是多种族英雄齐聚:设定的最强英雄是超人,一个从小生活在地球的氪星人;
同样具有实力与领导力的是神奇女侠,亚马逊王国的公主,真实的女神;哥谭市的犯罪克星蝙蝠侠在DC扩展宇宙中则更多的是起到线索人物的串联作用。
DC扩展宇宙的核心更像是“神”来帮助人类拯救地球。
而漫威电影宇宙大部分主要英雄或者是公认的强者英雄都是人类或人类的变异体,只有雷神等几个少数非人类英雄,包括幻视都是人类创造出来再自我进化的科技智能类人体,可以说漫威电影宇宙是人类英雄的胜利。
叙事差异
坊间一直将DC漫画视作黑色的、更适合成人看的漫画。不可否认无论是DC的漫画还是电影,其基调基本上都是黑暗、沉重且严肃的。
比如DC宇宙中大名鼎鼎的哥谭市,就是一个黑色罪恶都市,那里罪恶横行,街头巷尾无不充斥着血腥的诡谲气息。
年上映的《自杀小队》更是一部反英雄电影,里面的超级英雄无一不是满手鲜血罪恶滔天的恶棍。而相反漫威电影宇宙的基调则是明亮又充满幽默诙谐的,观众们看着复仇者联盟成员之间舌战群儒你来我往都会不亦乐乎。
存在这样差异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两家漫画或电影宇宙的设定不同,更根本的原因是其叙事机制、风格、模式的不同。
我们看DC扩展宇宙的作品,会发现一个规律:影片往往都会先用占比不少的篇幅来讲述英雄的童年或过往。超人父辈和同族之间的斗争,他是如何来到地球,在地球上如何被收养遭遇了何种境地。
DC对于英雄的童年展示得非常详细,而对于宇宙的背景、天神的故事、战争的来源、反派的出现却总是用读故事书的方式一笔带过。形成这种叙事规律的根因在于DC超级英雄成长变化的动因来源于超级英雄自身的觉醒:他们自身的遭遇、背负怎样的道德与使命、为何成长为英雄或是被赐予力量。
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也提到了童年对于英雄的影响。DC这一叙事策略非常符合他“在传说中,英雄的整个生活就像是以伟大的核心冒险为最高潮的奇迹的盛会”这个说法。于是DC对超级英雄在影片中的塑造和表现就更倚重于对他们由内部发生的内在变化的展示,外部事件的设置反而显得轻巧。
这样的叙事机制使得影片呈现出的基调不得不严肃、沉重——因为他们是在讨论关于“人性”“信仰”等话题。而漫威则从没有如此深刻的讨论,漫威电影更多的是表现对现实的思考,讨论的是现实之间的矛盾。
因此相对于DC的含蓄表达,漫威对英雄成长的表现更为简明直接。我们在漫威电影宇宙中看不到蜘蛛侠的童年过往,甚至看不到其他版本的《蜘蛛侠》中存在的彼得·帕克的本叔叔和父母——他们是在漫威漫画中影响蜘蛛侠成长的关键人物。
在漫威电影宇宙中蜘蛛侠一出场就已经拥有了特殊能力,他的梅姨的设定也从老妇人变成了一个具有性吸引力的成熟女性。尽管梅姨对彼得来说依旧重要,可在故事中真正影响并成就他的人是钢铁侠托尼·斯塔克。
很显然,这是漫威为了漫威电影宇宙的大故事背景而做出的改动,而这样的改动也会使电影基调更轻松明快——想象一下一个高中生与老妇人的日常生活,和一个高中生与一个时尚美丽的女性生活在一起有什么不同。
另外一点是,漫威的超级英雄们大多数只是普通人,他们没有神秘而悲惨的童年,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充满了缺点,不尽完美。
一个普通人突然拥有超能力被迫肩负拯救世界使命时必然是懵懂又自我挣扎,在探索自我完整的道路上他们无法像神一样凭借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去突破自我找到答案,他们只能通过外部事件的刺激来继续行动。
漫威电影并不强调对主角的塑造或主角内心的探索,反而着眼于一次次事件、情节、细节的发生,意欲呈现作为拯救者而成为英雄的普通人各自的个性特色和平凡人生的侧面。
除此之外,漫威与DC在叙事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DC更注重人物和故事的还原,而漫威则倾向生活化、商业化的表达。
在DC扩展宇宙中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神奇女侠》打击犯罪之余会不会去街角的健身房做瑜伽,但在漫威电影宇宙里我们能了解到彼得·帕克最爱的三明治是来自皇后区的达尔摩小店。
DC宇宙的人物背景过于厚重,故事框架细碎而庞大,这些因素都致使它不得不舍去过多的商业元素以便能够换取其思想内核的深刻表达。
这样的叙事策略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引起观众对人性或哲学进行探讨,更多的反而是观众对于主题和思想内核无法感知的荒芜感以及观影后的沉重心情。
反观漫威贴合英雄鲜明性格的现实表达,生活化的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特效、音乐等视听元素的包装,使得漫威电影宇宙能够与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实互动感,将大众化与商业化走向极致,在目前主流的意识形态与市场趋势下获得更高的认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