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冰雪奇缘,是多少人童年的回味?
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黑寡妇又是多少成年人心中的超级英雄梦?
Maytheforcebewithyou,有多少根本不是星战粉的普通人对这句台词也耳熟能详?
这些闻名全球的大IP,如今,都属于同一家公司——迪士尼。
好莱坞过去60年来,一直由六大电影巨头瓜分市场,而迪士尼的迅速崛起,直接终结了这一竞争格局。如今的迪士尼一家独大,一跃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年度票房过百亿的超级娱乐帝国。
这一切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迪士尼第六任CEO罗伯特·艾格带来的。
《一生的旅程》是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首部自传。从企业底层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到执掌迪士尼公司首席执行官,艾格的人生既有底层小人物的挣扎与奋斗,也充满了变幻莫测的商业风云。
艾格在书中对自己的职场历程和对迪士尼的战略、运营做出了详细的记录。今天,我们将重点和大家讨论他运营迪士尼的经历,对我们了解迪士尼乃至整个文娱产业都有一定的帮助。
临危受命
在艾格成为华特迪士尼的首席运营官之时,迪士尼内部堪称危机四伏。
艾格的上司迈克尔·艾斯纳在最开始运营迪士尼的时候,设立了一个“战略规划部”的核心部门。这个部门由一群毕业于名校工商管理专业,擅长商业分析的高管构成。
这群人很擅长提供能让迈克尔对公司所做的商业决策感到安心的数据和“见解”,他们对公司其他部门拥有巨大的控制权,经常深度介入到其他部门的运营决策中。
迈克尔掌权初期也确实为迪士尼的发展赢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到了后期,“战略规划部”越来越成为低效率的代名词。
内部经营效率低下,外部与史蒂夫·乔布斯执掌的皮克斯影业的合作也产生了重重矛盾。乔布斯追求效率和迅速变现,迈克尔却执著于每一步的详细规划和具体风险大小的推演。
经营业绩越来越差,迈克尔最终不得不离开迪士尼。
阿策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
近二十年来,国内经济突飞猛进,国内企业在抢夺市场时动作迅猛,而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后却仍然要层层汇报,决策流程长且缺乏本地化决策能力,最终除了少部分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外企,其他的都被中国企业打趴下了。
套用反脆弱理论,国内企业就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有时候这种试错甚至显得野蛮;而与此同时,外企还在办公室内做沙盘推演。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
对于绝大多数市场化的、非高技术含量的行业来说,运营效率是很重要的。这里的运营效率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财务报表上较低的管理费用率,还包括了积极地同上下游构建合作关系、建设完善的供应链,强大的营销团队等等。
那么,在经过三十年的狂奔之后,我们的许多企业也成长为大型公司,内部有着繁杂的部门划分和办事流程,那么在未来有哪些企业会保持原本的战斗力,又有哪些企业开始在流程、理论研判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呢?
分析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在这个快速迭代的世界,竞争对手不可能等你分析完毕后再开始竞争。因此,理论分析和企业领导人的快速决策能力同样重要,这就是投资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