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疫情Vlog这篇千万别错过很美的答题
TUhjnbcbe - 2020/11/27 4:02:00
新传考研必读文章最全合集(32篇)打卡记词合集(全)疫情Vlog:“我在场我叙述”——主流媒体的传播新语态Vlog是VideoBlog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视频日志”,是一种记录日常生活的视频博客。疫情期间,Vlog成为人们记录疫情下众生百态、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主流媒体及时跟进这一新的传播形态,不仅发布了大量来自一线的抗疫Vlog,还积极扩大Vlog来源,广泛征集网友的一线抗疫日志,展现更多丰富生动的抗疫场景。不同于后期复杂制作的专业视频新闻,疫情Vlog以“我在场”的重大事件为新闻主题,以“我叙述”的人格化讲述为特色,展现疫情一线的真实场景、传递“我在场”的丰富感受,有效弥合用户信息盲区,形成舆论引导新形态。可以说,疫情Vlog是主流媒体在特殊时期面对多元复杂的舆论场,主动顺应新的传播趋势、积极更新自我话语体系、勇于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的重要尝试。此次疫情期间Vlog为什么会突然流行?主流媒体的疫情Vlog有什么特点?与以往的视频新闻有何不同?在制作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主流媒体发布的00余条疫情Vlog,尝试解答这些问题。从传递“真实信息”到传递“真实体验”这次疫情的一大特点是出现了“信息疫情”。与现实中的病*传播相伴随,疫情中,各种谣言,歧视性、污名化舆论等也像病*一样在网络上传播,形成惑乱人心的“次生灾难”,让“后真相”的传播困境更加凸显,世卫组织将之称为“信息疫情”。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人们普遍对疫情防控等信息有急切诉求。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真实”成为疫情时期信息流通最为重要的品格。而这种真实,不只是眼见为实、耳听为实,最好是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基于对这种需求的回应,视频新闻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从注重传递“真实信息”到注重传递“真实体验”。虽然相对于图片和文字,传统视频新闻更具真实性,但是由于缺乏“我在场、我叙述”的第一视角,视频在转发过程中还是会产生误解。例如疫情期间一位女子看猫眼的动作被误传为吐口水,就在网上引发了舆情声讨。而“真实体验”则很难作假,具有高度的保真性。疫情Vlog通过“我在场、我叙述”的方式传递第一场景的丰富体验,如记者穿上防护服以后说“很闷、透不过气”,武汉复工Vlog中表达“大家铆足劲儿一起干的感觉真好”。这些现场体验打开了通向人类感知的新大门,是一种更接近生活真实的高情态传播方式,营造了“超真实”的生活场景,契合了受众在重大突发事件特殊背景下对“真实性”的特殊需求,这是疫情期间Vlog很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所说,“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对上一代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可以说,疫情Vlog是视频新闻发展的最新形态,是媒体在疫情时期突破“后真相”困境的创新尝试。从“记者在场”到“当事人在场”Vlog最初起源于海外媒体传播平台,年起逐渐在中国流行,一开始主要是一些留学生用以展示自己的生活。年两会期间,Vlog被许多媒体应用到新闻生产中,获得网友追捧。本次疫情Vlog热起源于封城初期,一位武汉博主拍摄的一系列关于武汉物价、交通、生活真实状况的Vlog,这些Vlog在疫情初期新闻信息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在全网刷屏,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封城之下武汉的真实情况,也进一步认识了Vlog这一传播形态的潜在传播价值。主流媒体积极跟进,大胆创新,不仅发布了许多记者拍摄的一线疫情Vlog,而且与自媒体和头部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广泛征集一线网友的Vlog,努力拓展创作来源,形成Vlog发展方兴未艾之势。一般来讲,一集VLog时长在两到三分钟左右,有的时长为5至0分钟。Vlog的主题相对集中,一集常常围绕一个主题,由数个不同场景构成。从主流媒体的实践看,Vlog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记者作为讲述人在现场拍摄的Vlog。这些以记者为“我叙述”主体呈现的Vlog类型,在信息呈现上更具全面性和专业性,尤其善于从受众角度发现当事人习以为常的信息,带给受众生动新鲜的体验。例如,人民日报记者拍摄的《“疫”线vlog系列》,包括《“疫”线vlog:人民日报记者探访武汉隔离点》《Vlog来了!人民日报记者实地探访武汉集中拉网式大排查》《“疫”线vlog:人民日报记者采访雷神山首批出院患者》《一个武汉伢的武汉日记Vlog》。《人民日报》旗下著名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Vlog这篇千万别错过很美的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