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彭志勇“回了”医院。这是这家年初为救治武汉新冠肺医院4月15日关闭后,彭志勇的第一次“重访”。
当天,近百位疫情期间支援湖北的重症专家学者重返武汉。除了参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作为“东道主”,彭志勇还当起了临时“向导”,带着他们一起游览了恢复正常后的城市街巷,品尝了当地美食。
年1月6日,医院本部接收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一直坚守在救治第一线;2月8日,医院医院,彭志勇带领余名医护人员赶赴该院负责两个ICU的建设;4月15日,一共收治了近位危医院关闭。
彭志勇和他的团队,是留守在雷神山红区里最后的医护人员。
对于过去的年,彭志勇说自己不愿意回头看,“不愿想那些不好的事情。”而对于年,彭志勇充满希望。他想说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4月15日,医院正式关闭
当时最好的决断:“必须完全隔离”
医院医院里最早对新冠肺炎病人开放的。
一年后,和红星新闻记者的再次相见,勾起了彭志勇对于年除夕夜在重症监护室值班的记忆。那些天正是武汉疫情最为汹涌的时候。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一夜宣布封城,医疗体系因挤兑几近瘫痪。
重症病房里躺着16个病人,除夕夜的晚饭是两荤一素加一个煎蛋的盒饭,零点到来时,彭志勇带着13个医护人员和在场的媒体记者互相祝愿“新年平安”。
↑年1月24日,除夕夜的武汉大学医院重症监护室图据新华社
彭志勇还记得,从1月6日接收第一例病人开始,自己一直呆在重症病房里,很久都没有休息,“那个时候根本没白天黑夜的感觉,也不知道几月几号。”
拥有境外博士学位的彭志勇,29岁就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年7月从重症医学的发源地美国匹兹堡回国前,彭志勇接受了美国危重病医学临床和科研的系统训练。
年SARS疫情暴发时,彭志勇正在香港参与会诊、抢救多位重症患者,年禽流感暴发时,他在一线负责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正因为这些经历,1月6日首个病例的症状引起了彭志勇的警觉。
彭志勇决定把病人隔离起来,最初是想用单间隔离,又想到万一是SARS,这种隔离是没有效果的,可能会通过空气传播,“必须完全隔离”。
由于当时并没有明确新冠病*是否“人传人”,彭志勇只能提醒医护人员注意防护,另医院领导“真相”,彭志勇选择用打电话的方式向主管的副院长和其他领导汇报。
“必须要快!”患者因为呼吸困难及严重的低氧血症,常规的呼吸支持治疗无法维持,必须转入了ICU进行高级呼吸支持。这就需要把ICU病房里现有的16个病人全部清空。彭志勇带领他的手下在一天内完成了隔离病房的改造。1月7日,医院的这个病人顺利住进了隔离病房。
彭志勇庆幸自己做出了当时最好的决断,“非常及时”。如果不这样做,“其他病人会全部传染,我们的医护人员也会感染。”
医院的领导当时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把那些病人救了,把我们同事也救了。”医院也因为他明确的意见,及时准备了大量防护物资,“非常到位。”
↑2月8日,医院医院图据《湖北日报》
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在“抗疫”一线的多个日夜,彭志勇和团队一起建立了武汉首批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区,首次采用人工心肺技术成功救治重症患者,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他带领团队同时承担了武汉大学医院、医院两家医院的重症监护隔离病区,前后收治了多位重症患者,80%的危重症病人转危为安。近20位急危重病人用上了终极手段“人工肺”ECMO,半数最终脱险。
回顾年上半年所经历的一切,彭志勇说,由于及早决断,防护到位,自己最自豪的是两百多名同事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感染。
“我们是在最前线,坚持时间最长,经历过那些艰难困苦的时候,没有人感染,非常不容易。”
一年随访,康复者最突出的是“心理问题”
年4月,随着医院的关闭,医院ICU病房的新冠危重病人也接近清零。有的直接出院,有的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彭志勇和他的团队的工作重心也转向了重症病房的日常工作,但“抗疫”没有结束,对名危重症康复者持续一年的跟踪随访工作随之开始。
随访的指标包括肺部功能、免疫系统等各项身体机能、抗体状态,以及心理状况等。以三个月为一个阶段,目前已经进行了两个阶段。谈起随访结果,彭志勇并不轻松。
↑为方便辨认,同事在隔离服上写上彭志勇的名字图据武汉大学医院
这名康复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全部是住过ICU的病人,都曾经在ICU上过呼吸机,包括插管和无创呼吸机,大部分同时患有基础性疾病。”彭志勇介绍,随访进行了两次之后,病人身体机能方面的恢复“跟我们预期差不多。”
7月,随访的第一个阶段完成,彭志勇发现:90%危重症病人肺部功能仍处于受损状态;病人的免疫系统也并未恢复常态。
而第二次的随访结果,“半年数据比三个月的数据好多了。”大多数康复患者的体力都在好转,肺部弥散功能恢复到得病前的80%,“有的患者三个月之前还是吸着氧,现在已经不需要带氧。”
在此前治疗的过程中,彭志勇尽量避免使用激素,“像SARS后股骨头坏死那样的后遗症基本不存在。”
两次的随访结果下来,真正让彭志勇担心的问题是,由于认知存在误区。有一部分患者觉得自己被家人嫌弃,被同事朋友和社会嫌弃,“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唯一没有好转的就是康复者的精神状态,而且比例并没有比原来下降。”彭志勇介绍,康复者心理出现抑郁的占到30%。有的人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些康复者并没有从患者状态中走出来,一直担心自己会复阳。
↑多个日夜里,彭志勇坚持在抗疫一线图据“长江云”
彭志勇说,在这些康复患者中,确实存在一定比例抗体消失的情况。“大部分人六个月之后还有抗体,极少数人抗体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重新感染。”
康医院进行,每次彭志勇都会亲自在场,在交谈中,他都会不停安慰病人,身体机能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而只要防护到位,重复感染的可能性很低。
但最让彭志勇遗憾的是,两轮随访下来,只有70%的康复患者愿意继续接受跟踪随访,相当一部分康复病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病耻感,“不再愿意跟医生接触,电话也联系不上。”
彭志勇想通过媒体告诉所有的新冠康复病人,“你们是健康和安全的,不要有心理障碍,要正常地和家人朋友相处。”同时,他也呼吁社会也要给这些康复病人以“温暖的拥抱”。
无死角管理成就抗疫,散发病例要搞清来龙去脉
12月27日下午,武汉大学医院6号楼三楼,重症监护室主任办公室,彭志勇连着参加了两场视频会议,中间抽空指导了自己带的博士生的论文。晚上7点半,冒雨赶到已经没有什么人的武汉大学医学部学生食堂,匆匆吃了一碗米粉后,彭志勇又赶回自己的办公室,为第二天晚上一家电视媒体的连线采访做准备。
↑彭志勇为学生指导博士论文图据红星新闻
像这样的视频会议,在武汉疫情最为严重的年初,三个月的时间里,彭志勇参加了多场。彭志勇说,到四月底,美国起码有50医院与他联系。
彭志勇还记得年3月中旬的一场线上视频交流会,与会者有来自哈佛大学等美国顶尖高校医学院的科学家、医院的ICU主任、呼吸科主任、传染科主任及院长、美国CDC十几名工作人员、美国参议院前多数*领袖和公共健康委员会主席等,共有近三百名人士。
彭志勇是主讲的三位中国医生之一,他在一线治疗危重症病人的经验,是这场民间组织的中美会议交流的重要主题。而在会议当天,全美确诊人数暴涨:有例确诊病例。
↑武汉大学医院专家与美国同行交流抗疫经验。左下为彭志勇图据武汉大学网站
早在2月初,包括彭志勇在内的医院专家就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发表“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论文。论文由彭志勇联合医院感染科、急救中心协作完成。据他介绍,该论文的引用量目前在全球相关论文中排名第二。
彭志勇一直在